相關聯連

專長主治

  • 成人及小兒科
  • 過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
  • 鼻息肉、鼻竇炎
  • 外耳炎、中耳炎、中耳積水
  • 聽力障礙
  • 耳鳴、眩暈、頭痛
  • 音聲及語言異常
  • 口腔及咽喉疾病
  • 頭頸部腫瘤
  • 口腔黏膜檢查
  • 鼻部內視鏡檢查
  • 咽喉內視鏡檢查

衛教資訊

2-6歲幼兒常見耳鼻喉疾病

幼兒與成年人上呼吸道的構造差異

有關幼兒與成年人上呼吸道構造的差異,何者敘述正確?
A.幼兒的增殖腺(ADENOID)較成年人來的肥大,若是過於肥大較容易引起中耳炎或鼻竇炎
B.幼兒的耳咽管(歐氏管, E-TUBE)長度較成年人來的短且角度較水平,容易引起中耳炎
C.鼻竇腔的大小隨著幼兒的年齡,性別和發育狀況而有所不同
D.幼兒的咽喉扁桃腺(TONSILS)較成年人來的肥大,有可能引起幼兒打鼾的問題
E.以上皆是

增殖腺肥大(adenoid hypertrophy)

口腔內的顎、舌根和鼻咽處均有淋巴組織存在(圍成一圈)。顎扁桃腺即俗稱的”扁桃腺”(palatine tonsil),鼻咽扁桃腺則是所謂的”增殖腺”(adenoid)。增殖腺位於鼻腔後方,鼻咽後壁中央,兩旁為耳咽管開口,出生後不斷增大,約在3-7歲達到最大,而在10歲後漸次萎縮,通常於成年期退化消失。

  1. 張口呼吸( oral breathing):大部分發生於夜晚,嚴重時白天亦會有張口呼吸的情形。
  2. 持續性鼻塞( nasal obstruction):呼吸困難,鼻涕排除不易而造成鼻竇炎( sinusitis)。
  3. 打鼾( snoring)嚴重時產生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(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)。
  4. 反覆中耳炎( recurrent otitis media)、中耳積水(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, serous otitis media) :造成耳咽管阻塞或功能不良,易產生逆行性感染。
  5. 牙齒齒列不正、顏面骨發育不良:增殖體臉(Adenoid face)。

診斷:   1、鼻咽內視鏡檢查      2、頭顱X光側面照
治療:   增殖體切除(adenoidectomy)


增殖腺臉(ADENOID FACE)

患童長期用嘴巴呼吸而使鼻子變扁、眉間變寬及顏面扁平與下巴發育不良,形成所謂的腺樣體臉型。

耳咽管

  • 構造:在鼻腔後方(鼻咽)與中耳(耳膜內側)間有著耳咽管的存在,最窄處不到3mm,總長不過3公分的細小通道。相較於大人而言,小孩的耳咽管較短、水平,容易造成鼻部的細菌或分泌物逆流而上,容易造成小孩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後併發急性中耳炎和中耳積水。
  • 功能:維持中耳的通氣功能,調節中耳與外界壓力一致,並適時的排除中耳的分泌物或發炎物質等重責大任。大多數時間耳咽管都是呈封閉的狀態,只有在吞嚥、打哈欠時因為周圍肌肉的牽動才會間歇性的開啟。若要人為、主動的的開啟耳咽管,則可以試著捏住鼻子、閉緊嘴巴用力吹氣,增加壓力來讓耳咽管被動的開啟(VALSALVA MANEUVER)。
  • 異常:最常見的原因為鼻部的慢性疾病,例如鼻過敏、感冒及鼻竇炎、鼻涕倒流等等。耳咽管功能不良長期下來,會導致中耳的分泌物無法排除,臨床上稱為『積液性中耳炎』,也就是中耳積水。這種病症若出現在小孩,則常見的原因為腺樣體增生;相較之下,若發生在大人,則需要特別檢查鼻咽部有無異常腫瘤出現(如鼻咽癌)。
  • 治療:耳咽管功能異常首重檢查與診斷,確定病因後再對症給予適切的治療。多嚼口香糖或多吞口水;中耳通氣管。

描述: 耳咽管

 

幼兒與成年人上呼吸道的構造差異

鼻竇腔發育
鼻竇腔為鼻腔週圍顱骨含空氣的空腔,按其所在顱骨命名為上頷竇、篩竇、額竇和蝶竇,共四對。各鼻竇的生長發育情況也不一樣,出生嬰兒只有上頷竇和篩竇,三歲左右才會開始出現額竇和蝶竇,且其大小隨著年齡、性別和小朋友生長發育有所不同。

鼻竇是人體的非常重要器官,因為它可以減輕頭部重量、調節呼吸空氣的濕度、溫度,美妙的聲音(海豚和鯨魚)也必須靠它來調節。

但是,一旦鼻竇生病了,整個生活品質將會大幅下降,嚴重者,甚至會造成腦炎或腦膜炎、失明、支氣管炎或肺炎;因此它是人體的重要器官,決對不能忽略它的存在。

 

急性中耳炎和中耳積水

  

急性中耳炎和中耳積水
定義:
中耳炎乃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所造成之發炎。
PS: 非細菌或病毒性中耳炎

發生率:中耳炎是小孩求醫最常見的原因之一。約70%的幼兒,在三歲前曾罹患一次以上急性中耳炎,其可能影響聽力或造成其他嚴重的併發症。一般好發於秋冬或春夏季節交替之際(就是感冒季節)。

原因:

  1. 耳咽管功能不良:為最常見的原因。兒童的耳咽管一般較成人為短且水平,在感冒、過敏、鼻腔或咽喉感染(鼻竇炎)時,病原較易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,引起中耳炎。
  2. 其他:如腺樣體肥大、顎裂、鼻炎、鼻咽腫瘤、過敏、先天免疫不全、胃食道逆流等,亦會增加中耳炎機會。

診斷:

  1. 鼓氣式耳鏡檢查:常見耳膜紅腫、充血、震動不良。中耳腔液氣面(air-fluid level)、氣泡;或耳膜穿孔、膿性耳漏。
  2. 聽阻聽力檢查:測量中耳的阻力及壓力變化,以及耳膜的運動性。

 

急性中耳炎和中耳積水

症狀和治療:分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漿液性中耳炎(中耳積水)

 

病程

症狀

治療

急性中耳炎

0-3週

耳痛、發燒、全身倦怠,聽方障礙。年紀較小的小孩,因為不會表達,可能只是啼哭,焦噪不安或用手抓耳朵。

適當的抗生素治療10至14天。

中耳積水

>3週

影響聽力

不一定要長期服藥卻須定期追蹤檢查。

 

找原因最重要 >> 非細菌或病毒性中耳炎。

抗生素:為最主要之治療。

其他藥物:鎮痛解熱劑、抗組織胺、去充血劑等等。

手術治療:通氣管置放手術或耳膜切開術;通氣管置入耳膜後,經過六至十二個月會自動脫落於耳道。

  1. 治療(包含定期追蹤觀察)超過二至三個月。
  2. 傳導性聽力喪失:大於十五分貝。
  3. 造成耳膜內陷,將來發生膽脂瘤的可能性:很低。

急性鼻竇炎

定義:

  1. 鼻竇炎就是鼻竇腔(開口)因為長期阻塞,造成細菌或病毒侵入感染而發炎,有如水溝被雜物阻塞而造成髒、臭的情形。
  2. 鼻息肉(鼻茸)是因為急性鼻竇炎未癒而致使鼻竇黏膜長期發炎、水腫逐漸形成,一般要3個月以上的時間。(先天性鼻息肉)
  3. 鼻竇炎可分為:2週內的發炎稱為急性鼻竇炎,持續2週以上到3個月稱為亞急性鼻竇炎,3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鼻竇炎。

原因:

上呼吸道感染(感冒),鼻子結構異常(鼻中膈彎曲,鼻甲肥厚),過敏性鼻炎、鼻內異物(水銀電池)、先天性疾病(囊性纖維化)

診斷:

  1. 病史
  2. 鼻咽內視鏡
  3. 鼻竇腔X光
  4. 鼻竇腔電腦斷層CT/磁振照影MRI

治療:

  1. 肺炎鏈球菌疫苗
  2. 急性鼻竇炎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,此外再輔以鼻竇及鼻腔沖洗等治療,一般抗生素必須使用10-14天以上(抗藥性)。
  3. 若是過了三個月的治療(或沒治療),鼻竇炎依舊沒改善,此時鼻竇炎就變成慢性化了,因為鼻黏膜的恢復己不再像以往的順利,時間愈久,鼻息肉的形成將會更多、更大,鼻竇腔引流的阻塞也將更厲害,最後形成惡性循環。
  4. 手術治療:鼻竇內視鏡手術(傷口小、 出血少、恢復快)。
  5. a. 慢性鼻竇炎經抗生素治療一個月仍未癒者。
    b. 急性或慢性鼻竇炎引發眼窩、腦部膿瘍或腦膜積膿。
    c. 反覆發作之急性鼻竇炎,一年內發作四次以上者。
    d. 鼻息肉(鼻茸)阻塞鼻腔者。
    e. 難以忍受的鼻涕倒流或造成慢性咳嗽者。
    f. 氣喘反覆發作者。

 

急性扁桃腺炎

扁桃腺炎的問題

一、急性扁桃腺炎:

a. 多為細菌感染,其中又以鏈球菌系最多。
b. 症狀:常會發燒到39-40度左右以及畏寒、全身倦怠、頭痛等,尤其局部有明顯的喉嚨痛及吞嚥疼痛。
c. 診斷:扁桃腺發紅腫脹,可見膿栓形成,以上症狀約會持續一星期左右。
d. 治療:抗生素為主,加上止痛消炎;口腔衛生;水分補充。
e. 併發症:扁桃腺旁膿瘍、深頸部感染、腎炎、心肌內膜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等。


二、扁桃腺何時要割?

  1. 一年之中,急性發炎超過四至五次時,反覆發作而已經成為慢性扁桃腺炎時。
  2. 有上列所述的心肌炎、腎炎等疾病,而病原可能在扁桃腺時。
  3. 有扁桃周圍膿瘍發生,為防止再發,可考慮施行切除術。
  4. 過度之肥大已造成吞嚥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時。
  5. 單側異常的腫大,臨床上懷疑有腫瘤發生。


三、聽說太早切除扁桃腺會影響免疫力,這是真的嗎?
事實上,扁桃腺的名稱應稱為「顎扁桃」,雖然它確是免疫系統的一部份,但是,在後咽壁、鼻咽部及舌頭底部等處也有類似扁桃腺的構造,可取代扁桃腺之免疫學習功能,而因為構造上的關係,這些其餘之類似腺體相較於扁桃腺較不易成為反覆感染源,所以當患者有反覆復發性扁桃腺炎時,及早切除不但對整體或局部免疫力不會有什麼大影響,而且是利多於弊的。

 

 
嘉祐耳鼻喉科診所關心您